教育部:到2022年缩小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距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缩小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老少边疆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探索名师在线授课与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培养改革。 、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 《意见》全文如下: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
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师[2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质。 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 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薄弱。 体系还不够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教育信息化2.0建设总体部署》 《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应对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决定对中小学教师实施国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包括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下同),特制定本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2022年,构建校本、课堂、应用驱动、创新导向、考核精准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以示范带动地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项目(每人5年学时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高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引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队伍信息化引领能力显着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引领创新发展。
1、全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以校长为主导的学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目标,以应用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全校推动、全员参与,建立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围绕“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老少边边贫困地区,聚焦国家示范和地方政府,整合资源网络培训英语坊研修计划,协同推进,开展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因地制宜地为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探索名师网络课堂、远程协作教研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农村教育现代化。
3、打造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未来教育方向。 选派部分校长和骨干教师开展领导力培训,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推动教师教育,增强校长和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面向未来教育发展。
4、全面升级支撑服务体系,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分级分类培训需要,更新拓展标准体系,提高能力标准的引领性; 优化培训队伍建设,创新师资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指导针对性; 鼓励开放建设,改善资源供给,提高培训资源的适用性; 转变考核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师培训配套数据采集和过程评价,提高考核和学生辅导的准确性。
二、主要措施
1、对学校管理团队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学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学校信息管理团队网络培训英语坊研修计划,由校长领导,相关学校管理人员组成。 采用全国先培训、各地推广推广的模式,推动各学校管理队伍信息化。 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 按照《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标准(试行)》,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培训主线,指导管理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智慧学校学英语,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创新发展,确定相应校本培训课题和师资培养计划以实现信息化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跟踪指导,支持管理团队落实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切实提高管理团队带领学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创新。
2、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进教师培训
按照“国家示范、省市统筹、区县负责、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培训主题和培训需求。 在培训团队指导下,采取校本培训、区域教研、师资选拔等方式。 通过学习、集中培训、在线培训和实际应用等多种方式,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全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了“骨干领导、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实训共同体。 围绕学科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项培训为抓手,推广相关教学设备。 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记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培训。 推动教师利用线上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培训社区等方式,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讨论,打造“科技创新课堂”,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术分析、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评估。 解决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等能力。
3、实施创新实训平台“三区三州”对口帮扶项目
教育部遴选建设了一批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对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定点帮扶,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采用与中小学“手拉手”的合作模式,根据当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手拉手”合作学校的实际情况,帮助学校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创新培养模式,结合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能力起点制定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开展分类帮扶,支持学校发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示范学校,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推进中西部地区“双师教学”模式培养改革
中西部省(区、市)结合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老字号、贫困海岛等地区农村学校实际需求,开展网课与名师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多层次、多学科、多种方式的远程协作教学和研究。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网络培训英语坊研修计划,加强对农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精准帮扶。 鼓励城乡、东中西部校际合作,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 “双师讲习班”等方式采用专送班、同步班、名师班、名校网课等方式,以教师模仿名师网络视频、名师网络视频等模式进行教学结合当地老师的指导。 双方教师组成协作教研共同体,通过在线培训加强集体备课、研究和交流。 远程教学教师对乡村教师进行长期陪练,有针对性地帮助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贫困边远地区教学。 重点和农村学校引进国家课程英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有条件的地区中小学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优秀跨学科教学经验,形成示范案例,建设地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和样板学校。 整合高校、教学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撑的跨学科教学培训。 通过实施专题培训、组织多校协同跨学科教学培训活动,造就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6、加强智慧教育引领名校长名师培养
有条件的地区选择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企业等组建培训团队,以学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分别协助教育领导和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 教育教学专家、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家等制定培训计划、开发培训资源,并结合任务驱动、深入体验、行动研究等,帮助参训校长和教师形成培训意识智慧教育,掌握智慧教育工具,提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迭代开发、优化升级,不断汇聚智慧教育管理与教学优秀示范案例,完善培训课程,融合最新技术内容和应用成果,形成产学研多方协同参与机制。研究、培训、运用,打造智慧文化教育引领名校长、名师。
7、提高培训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建设强大的培训师队伍,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队伍工作。 选择擅长信息化教学的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采用专题培训、分类培训和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以县区为重点,对培训队伍开展专题培训,推动培养队伍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的能力培训设计、管理、评估等技术
八、创新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机制
围绕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精准引导,用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应用能力标准和当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水平,协调指导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 为社会聚集大量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体场景、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室、实训室数字化。 教学相关资源,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开发的微课、MOOC、直播课等视频培训课程资源。 将开放教育资源创新应用与优质资源班项目相结合,依托区域教育资源服务平台,通过资源利用和用户评价建立优质培训资源甄选机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九、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全过程监测评价体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调推动本省(区、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和考核,建立结果导向的能力考核模式,将教师培训学习、教学实践等活动纳入考评范围。评估范围,评价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管理和服务平台,推进以教师在线学习空间应用为核心的流程化评价,定期采集区县教师教学和教研数据网络培训英语坊研修计划,进行全面数据挖掘,有效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水平。精准诊断、及时干预、个性化服务,提升教师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教育部:到2022年缩小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距,通过评价中心、监测网络等多种渠道开展定期监测,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部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实施国家级示范培养工程,并对地方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 能力提升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和支持服务的具体工作。 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区、市)能力提升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确定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的具体机构,制定全省(区、市)能力提升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规划计划,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学校和教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网络省(区、市)教育系统保障体系。 地(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重点指导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依托本地资源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平台服务、管理平台应用等
2、明确主要职责。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地方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主体。 要健全体制机制,整合电教、教学、科研、培训等机构资源,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项目,有效选拔生源,加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和培训机构建设。网络平台,创建地方骨干培训师和项目示范学校,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 中小学是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节点。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要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根据目标和规划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支持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建设。 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对全员实施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3、落实资金保障。 中央通过“国家培训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项目,支持国家级示范培训发展,推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 各省(区、市)要加大投入,保障本地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 中西部省(区、市)要用好“国培计划”专项资金,重点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地市、区县要切实保障全体教师的培训,支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榜样培育和经验推广。 中小学要协调整合多种资源,为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4.鼓励社会参与。 积极寻求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积极开发软硬件产品服务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参与中小学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实时在线、同步进行的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立自适应、菜单式、个性化教师队伍培育学习体验空间英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5. 进行监管评估。 教育部加强对各省(区、市)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监测督导。 各省(区、市)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报教育部备案。 省、地级教育行政部门采用专家评价、参评教师在线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做好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和监督工作。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自我评价,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主要评估。
教育部
2019 年 3 月 20 日
(原标题:《教育部:缩小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距》)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