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反应法定量分析留学生汉语口语成绩
笔者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现状,详细地阐述了全身反应教学法因素对留学生汉语口语习得速度的影响模式,发现在以往文献中利用全身反应法指导留学生线上口语教学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由此展开本论文的研究。由表1-1可知,采用传统口语教学法测试出来的汉语口语成绩均值为3.3,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即采用全身反应法测试出来的汉语口语成绩均值为3....
统计作业!
文献综述
(1) 海外研究
James T. Asher 在 1960 年代提出了系统反应法,主张将语言与行为联系起来,主要通过身体活动来教授语言。它最初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
1990年代,英语教学界率先将系统反应法应用于英语教学。日本的Masahiro Sano(1989)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日本山形大学附属中学的小学英语班,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Blaine Ray(1990)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全身体反应讲故事(TPRS),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良好。
(2) 国内研究
系统反应法于 1980 年代后期传入中国,专家学者对此持谨慎态度。教育机构(TPR ENGLISH)将其应用于中国儿童的英语教学。
王维佳(1996)以瑞典教师小学为例,将全身反应法应用于英语课堂。胡铁秋(2000)讨论了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和系统反应法。
(3) 全身反应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比之下,对外汉语教学中全身反应法的研究工作不足。刘迅(2000)指出全身反应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成人的学习特点也不够重视。他说,全身反应法适用于二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张亚亚(2020)将全身反应法应用于新西兰小学的口语教学。实验表明,采用全身反应法,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他们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 总结
笔者详细介绍了其研究现状,阐述了系统反应教学法因素对留学生汉语口语习得速度的影响模式。在以往的文献中发现,全身反应法用于指导留学生在线口语教学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
两个理论基础
(1) 刺激反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初,在巴甫洛夫(1849-1936)条件反射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也是被称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
亚瑟将“刺激-反应”理论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用“边做边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全身反应式教学法符合初级阶段语言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二)“痕迹论”
亚瑟将全身反应教学法与“痕迹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认为语言是对外界刺激的自然输出反应,伴随着动作的言语表达往往会在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记忆。印象痕迹,所以大脑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他认为,成功的二语习得过程应该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否定语言本身的独立加工,提倡游戏化的行动教学,以减轻学习者的压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习过程。
(3)“输出驱动输入促进假说”
该假设认为,输出既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标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研究,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会带来高质量的输入要求。全身反应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来提高理解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
三种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法,整合整理国内外关于全身反应法的研究文献,考察全身反应法在汉语口语学习中的效果,检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否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首先收集留学生汉语习得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在严格控制不相关变量的前提下,以汉语习得开始的年龄为自变量,汉语拼音听力水平和歧视被用作因变量。平行组和实验组教学因素对外国学生汉语口语习得速度的影响特征及模数差异[J].
在本文中,所有外国学生的汉语习得方法都严格限于正式汉语课堂教学与自然习得方法相结合。这种习得方法的核心特点是,所有学科不仅可以通过分析性课堂教学环境以外显的学习方式获得陈述性语言知识,还可以通过体验和交际的习得机会进行隐性学习。受试者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了丰富的程序性语言知识;受试者获得和利用中国输入的密度和强度的机会和自由度是完全平等的,都是在中国主导的环境(中国大陆)中获得的。
(1) 研究问题
作者希望在进行的实证研究中解决以下问题:
1. 学生对语言输入、输出和新的口语教学模式的态度有没有改善?
2、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
(2) 实验科目
本研究共选取2020级20名国际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一组是实验班,另一组是控制班,每组10名学生。
(3) 实验时间
实验期为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第一学期,历时三个月,共20周。
以《发展中级汉语口语》第十三课“旅游”为基础,实验教学主题为“旅游”,重点关注“关键词”、“重要结构”、“实用签名句”和“功能项表达”4个板块开展汉语口语教学。
本单元以“安排旅游行程,谈自己的旅行经历”为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信学生在听到一定的基本输入后会积极参与讨论并输出作品。
研究样本来自国际学生的口语录音作业,研究对象为本次作业的结果。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这个班的国际学生系统地学习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口语表达方式。本次测试的目的是测试本班同学是否掌握了中文口语表达知识。对于本研究,该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可信度。
(4) 实用工具
为了解决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例如作者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测试全身反应法定量分析留学生汉语口语成绩,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四 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1) 中文口语后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
在实验的第一周,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口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测试和测试,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否有重要的 口语 能力。区别。
方法如下。根据教材《旅游》选择相关的口语测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
为防止个人情绪和错误影响考分的准确性,曾担任过口语考官的同一考官将按照官方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
表 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传统口语教学法测出的汉语口语平均成绩为3.3,而新教学法测出的汉语口语平均分3.3分。即,通过全身反应法测出的中文口语平均分3.4,初步判断两个班级的口语考前水平相当。
表 1-2
从表1-2可以看出,在同质性方差检验中,sig值为0.724,大于0.05,说明在口语的前测中,两个类的方差相等,因此应使用“假设等方差”这一行作为数据。t 检验结果。西格。(双边)值等于0.676,大于0.05,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这个变量上没有显着差异。由此得出结论,实验班的外国学生和对照班汉语口语的综合能力大致相当英语,符合实验要求,可以继续进行后面的相关实验。
(2) 中文口语后测的独立样本t检验
为了检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汉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作者使用spss对post-test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两班汉语口语的考试成绩,见下图。
表 2-1
表 2-2
从表2-1可以看出,口语中文实验班的平均后测成绩为4.0500,比对照班的平均后测成绩高出0.700分。从表2-2可以看出,在齐次方差中,sig值等于0.898,大于0.05,说明在口语后测中两个类的方差相等,因此,应使用“假设方差相等”的数据行作为检查结果。西格。(双边)值等于0.028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研究,小于0.05,说明两个类在这个变量上有显着差异。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中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口语分数有显着差异,
(3) 汉语口语配对样本t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新的教学方法因素是否会对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能力产生影响,作者对实验班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和控制类,如表3-1所示。:
表 3-1
从表3-1可以看出,实验班口语的前测平均分是3.3000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研究,实验班的中文口语后测平均分是4.0000。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还需要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2和3-3:
表 3-2
表3-2中sig值为0.0000,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进行配对样本检验,见表3-3:
表 3-3
从表3-3可以看出,检验前后均值差为-0.66667,标准差为0.20711,标准差为0.06903英语培训,说明两个变量存在显着差异。西格。(双侧)值为0.000,小于0.05,这也说明两个变量有显着差异,即实验后中文实验班的口语分数相比有明显提升实验前的那些。
表 4-1
从表4-1可以看出,控制班汉语口语前测平均分3.3000,控制班汉语口语后测平均分3.3500。后测比前测高0.0500。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还需要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3-2和3-3:
表 4-2
表4-2中sig值为0.0000,小于0.05,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进行配对样本检验,见表3-3:
表 4-3
从表4-3可以看出,检验前后均值差为-0.05000英语,标准差为0.08835,标准差为-0.02794,说明两个变量存在显着差异。西格。(双侧)值为0.000,小于0.05,也说明两个变量有显着差异,也就是说实验后中文控制类的口语表现相比也有了明显提升与实验前。因此可以看出,在中文口语后测中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研究,实验班和对照班口语的成绩有显着差异。实验班的汉语口语能力较对照班有显着提高。
从表1-1到表4-3的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三个月的实验,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中国口语国际学生的水平。
五 研究结论与思考
以全身反应法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课的开课率,提升了留学生对汉语输入、输出和口语学习的态度。在定量研究中,作者在实验前后分别使用spss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外国学生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班上的国际学生显然对学习汉语口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积极肯定了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口语学习的积极影响。与实验班相比,控制班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没有明显变化<
基于全身教学法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了留学生的汉语口语发音水平。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学生对汉语学习的态度和汉语发音有了明显的改善,减缓了学生在课堂答题时的紧张情绪,增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尽管作者对实验进行了精心设计和考虑,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教学实验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实习时间方面,本次实习学习为期三个月,时间有限,短期实验可能会影响实验的可靠性。从教学周期来看,如果进行两年的汉语口语学习期,效果会更加明显。
由于作者的研究是“全身反应法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汉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仅限于对汉语口语水平的探索,所以这部分研究一直比较欠缺。与其他部分的结合研究需要不断进行。
参考
邹深,戴卫东。语言测试(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任艳玲,朱明芳。基于统计软件SPSS的学生试卷分析方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4):95-98. 刘松浩,2007,《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陈辉。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与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7 .
附录一
国际学生口语前测和后测实验数据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