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中国英语教育亟待三大转型
许国璋先生认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学要有“根本性变化”,即“从过去培养翻译干部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各行各业掌握外语的人才”,由此他提出“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外语教学方针”:根据需要与可能,培养既通外语又学各种专业—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技术的、文学的、艺术的,等等——的人才,取人之长,为我所用,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育过度发展,出现了“过热”的问题。 例如:现在是青少年“全民学英语”。 刘延东副总理说:“我们鼓励中国人学习外语。今天,有3亿多人在学习外语,涉及65种语言。其中,大中小学生有2.6亿人。” 2.6 亿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在学习英语。 存在英语教学“一枝独秀”,其他语言教学相对萎缩的现象。 在青少年“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培训市场非常火爆。 但是,与母语不是英语的国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公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 中国的英语教育热火朝天,有点像炼钢,炼出了大量的废铁,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耗时低效”的指责。 另外,不管是否真的需要,大中小城市都在滥用英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英语招牌、英语标牌。 公共服务领域手语英译质量差、错误多,英语使用缺乏有效监管。
当代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与之相适应。 要给中国英语教育的“假热”降温,就要考虑转型。
一是从粗放规模发展向精细规模发展转变。
我国外语学习群体庞大。 就高校而言,有超过3000万学生,他们都在学习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要在普及的基础上职场英语培训网,特别注重提高一小部分精英的英语水平。 早在1978年,徐国璋先生就撰文分析了“文革”十年动荡后外语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那时,中国的国门已经开始向世界敞开,提出要向国外学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掌握一门外语后,就可以“学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己所用”。 徐国璋老师认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学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即“从以往的培养翻译干部的教学目标向培养各行各业通晓外语的人才转变” ” 以兴趣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政策”:根据需要和可能,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学人家,为己所用,势在必行。
徐国璋先生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我认为他的思考并不仅限于外语教学。 徐国璋先生关注并热心支持公共外语教学。 他反对我国科技人员通过翻译来了解国外科技进步的认识:靠翻译会耽误事情。 一是由于我们的语系不同,不容易准确翻译; 二是速度慢,科技期刊有四万到五万种之多,根本来不及看。 ,永远是局部,不可能全面看待,不了解整体,如何识别,如何选择,如何自主创新?
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教育部 2010)。 在3000多万大学生中,这类国际化人才所占比例较小,因此被定义为精英。 另外,我认为这样的国际化人才主要不是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 他们的英语是通过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和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掌握的。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中国外交人格被“翻译外交”扭曲,让人难以不误判》,称“外交官素质令人震惊”:“负责的资深‘专业人士’中国外交的几乎都是外语专业,尤则士的翻译出身,缺乏“国际战略素养”,“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 (侯峰2015)作者对外语专业抱有偏见,观点片面英语培训,但文章提醒我们,外语专业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正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不再以粗放教育为抓手,一改以往统一笼统的教学目标,提出分层教学目标: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 降低“基本目标”要求,好学校选择“提升目标”,“发展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 许国璋先生在回答“什么是语言”的问题时说,他更喜欢“语言是一种社会力量”这样的提法,而“语言的力量只有专精于此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各行各业。”要切实提高一小部分“各行各业的人”的英语水平,使他们具备出色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是21世纪中国英语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二是大学英语教学由单一的通用英语向“通用英语+”型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用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从而形成相应的三门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倡高校按照语言教学规律,根据生源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职场英语培训网,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以形成充满活力、开放性、科学性、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有人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必须修改为专用英语教学定位”(蔡继刚,2015)。 其实,从语言能力的角度来看,通用英语和特定用途英语并不矛盾。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中对语言能力等级的描述,B2到C2的中高级语言水平的人可以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B2学习者可以理解“专业领域的技术讨论话题”; C1 学习者“在社交、职业或学术生活中有效和灵活地使用语言”(欧洲委员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 年)。 “通用英语+”型是一体两翼:即通用英语+特定用途和跨文化交际英语。 特定用途英语包括学术用途英语和工作场所英语。 相对而言,它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短板”。 因此,高校应加强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研究。 同时,外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国际化领导者(leadership)的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职场英语培训网,“能够在广泛的领域清晰、详尽地讨论话题,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英语培训,并能陈述各种可能性的利弊”(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2008),能用语言的力量解释人,带领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如果学术英语教学方向单一,只学计算机英语、化学英语、工程英语等,是按照“工具人”的培养规范,忽视跨文化领导力的培养,这不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中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 学术英语和学科英语应成为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这涉及从小学到博士阶段外语教育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分工、分类、分阶段指导,明确各阶段学习任务、要求和重点。 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多元的。 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职场英语培训网,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将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我提倡“通用英语+”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是英语专业从“语言教学为主”向“语言教学+学术研究”转变。
据钟梅孙、孙有忠2014年的一篇文章称,“目前全国有1145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994所设有英语专业。” 事实上王守仁:中国英语教育亟待三大转型,现在已有900多个英语专业扩充到1300多个英语专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英语专业从紧缺专业变为“产能过剩”,“危机”已经显现。 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铺垫,否则就是一种慢性自杀。 不管英语专业叫什么名字学英语,总的来说,学科吸引力不够,竞争力不强。 毫无疑问,英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但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代替全部。 其他学科的学生是在学习专业领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思维训练,而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在训练语言能力。 如果说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中学英语教学薄弱,学生进入大学英语系后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进入21世纪,英语专业的新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语言能力的基础训练。 . 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迄今为止,英语专业的各种改革,包括复合型人才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削弱了英语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 我写过一篇关于英语专业办学理念的文章,提出英语专业“要积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新问题,英语专业建设应从外延拓展转向内涵拓展,加强研究。 学术研究获得了发展空间。 内涵发展要注重特色。 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理工学院应该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而不是一千所学校。 国际化发展是外语专业的特色,学生要发出去,教师的研究成果要走向世界。 我们要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这样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才能生机勃勃。
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我们反思现阶段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英语教育需要转型以迎接时代的挑战,使中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实现健康、和谐、持续、强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