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外教史笔记:外教简史笔记.doc
《中外教育简史串讲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史串讲笔记.doc(31页珍藏版)》请在知学网上搜索。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是当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巨著,被称作当时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西塞罗在论雄辩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外教简史笔记.doc》由会员共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教简史笔记.doc(31页珍藏版)》请到智学网搜索。
1. 1. 填空1.“学记”出自《礼记》。2.“性恶,性善,假”的观点是(荀子)持的。3.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4.古代教育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6.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家理论,被称为(程朱理学)。
2.1 j2 H* K& U- X7.朱熹的六种读书方法是:(循序渐进)、细心阅读、深思熟虑、虚心领悟、自我观察、刻苦钻研、恭敬立志。*w) w4 u2 r9 n0 y) g# ?8.明清科举考试非常教条主义的作风是(八股文)。0 l; f% C- L) l9 :9.我国封建社会的选拔进士制度,大体经历了汉代的(草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三个阶段。: U% p; qR: F1 H10.张之洞在(劝学)中对“中学西用”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 11、北京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最早的洋学堂,1862年在北京成立,隶属于总理衙门。
3. 12. 提出“助产术”的古希腊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3.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14. 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15.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成长”、“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 16. 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是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伟大著作,在当时被称为百科全书。 17. 渡口教育法确立了义务、免费和(世俗)国民教育的原则,为近百年来法国国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规定日本国民全部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法律是(教育基本法)。 19.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学校有两种,一种是行会学校,一种是行会学校(guild school)。 20.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资助教育发展的提案(《教育补贴法案》),标志着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名词解释
5.学记:为礼记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着,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原型”;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着重阐述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 N6+w!p I:G02 天下没有贵贱、贫富、种族之分,人人都可以上学接受教育。 !J%P#J+I)?;e5WQ5k$o1.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r5c9x!?! d5 Z( z2.三大文教政策:1.“兴孔府,抑百家。”2.设立翰林院,扶持读书人。3.重视选举,任用有德有能的人。i$ l4 j. Y2 ; 6 b+ x1 e! m3.墨子
6、墨翟。宋人,鲁人。约在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之间。他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上处于战国初期。4、保天理,除人欲:这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所谓“人欲”,是指“心”的问题,就是“执着于欲望”的心。要实现“保天理,除人欲”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5.《劝学》:这是一部集中体现张之洞洋务教育思想的著作。1898年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时,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7、张之洞的洋务教育思想。劝学篇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讲“端正人心”,以“中学”为主,共9篇;外篇讲“开风气”,以“西学”为主,共15篇。张之洞深感当时中国封建统治不稳,人心浮动,整个社会正在发生“自秦汉至元明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中国急于自保,即保国、保教、保族。基于这个出发点,办学办学必须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f;m/ D1 Q3 o3 m/ c# U6.学以致仕:学以致仕,方为之道。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你不学习,或者学习后成绩不好,你就没有资格做官。1 n+ e8 E6 ?# L7 J9 d9 s8.大学:是儒家学者对大学的探讨
8、一篇教育论著阿卡索外教,他着重阐述了《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的纲要,因此被认为是一部与论述大学教育方法的《学记》相辅相成的作品。9、五项全能:斯巴达重视教育,把教育视为治国最重要的工具。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军事和体育训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培养成坚强的战士。因此,孩子出生时必须接受严格的体检,体弱畸形者将被遗弃。通过考试的孩子将由父母而不是国家抚养,直到7岁。718年,男孩被送往国家教育机构,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们将接受单调的军事和体育训练,强制性的政治和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训练,以培养勇敢、坚韧、服从和爱国主义精神。其训练的基本项目是“五项全能”,即
9.运动:跑步、跳跃、摔跤、掷铁饼、标枪。此外,骑术、游泳、格斗游戏、击剑和唱战歌也是未来士兵必须学习的。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非常严格,每个项目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终止。10.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艺”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它用灌输对封建统治阶级服从和忠诚的手段,培养出勇敢忠诚的骑士。11.《论演说家》:是西塞罗关于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在这本书中,他谈到了演说家必须具备的知识和品格。
10、《论雄辩家》以对话的形式写成。在书中,西塞罗虚构了克拉苏在罗马郊外图斯库卢姆的别墅里举行的一次聚会,参加聚会的人就演说家和修辞学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西塞罗在《论雄辩家》中详细阐述了演说家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演说家应该是能够按照规定的模式一对一外教史笔记,不看讲稿,以适当的姿态,就任何当前问题恰当而审慎地发表演讲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演说家,演说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能够就任何问题发表恰当的演讲。演说家不仅要口才好,还要具备良好的、多方面的素质。 ) x8 ( D, w* P) B9 E) X; Q; I2 12、辅导制:又称兰开斯特贝尔制一对一外教史笔记,是指教师对成绩较好的年龄较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对一外教史笔记:外教简史笔记.doc,而由学生自己进行指导。
11.后来他们会担任辅导老师,代替老师教其他学生。这种制度节省了师资,成本也较低。在英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英语,鼓励学生和班级之间的竞争。但不能给予孩子系统的、足够的知识,也有机械、僵化的问题,只注重学生的外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因此只能满足人民对低层次小学教育的需求,不能适用于各层次的教育。/1/_#S1S13.公立学校:也是文法学校,最初因学校由公众团体出资兴办,教学目的是提高公众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其实是私立学校,主要教授古典文科。
12、不久,只有上层阶级的孩子才能进入学校,教育的实际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特权官员和统治阶级人物。 14、约翰·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写作,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的思想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孕育和成熟的。他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对美国乃至现代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美国人的顾问、导师和良心”、“创立美国教育学的第一人”。
13. 15. 费里法:1881年至1882年间,法国教育大臣费里颁布了两部关于初等教育的法律,史称《费里教育法》,这是法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部教育法。《费里教育法》规定儿童6岁起入学,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实施初等教育的小学和实施学前教育的母校免费;废除了1850年通过的《法卢法》中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了公立学校的宗教课,代之以道德和公民教育课。总之,《费里教育法》确立了义务、免费、世俗的国民教育三原则,为近百年来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简答题/
14. 1.简述汉代的尊儒政策。 1 - m# 6 D2 yp* s汉武帝即位后,形势发生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追求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统一。为此,他多次召集贤士论政,最后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学者的建议,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废百家独尊”。从此以后,儒家所推崇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被尊为“经”。学校不仅以经典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皇帝还经常亲自召集经学讨论,提倡研究经典。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统治地位,除了当时的客观需要外一对一外教史笔记,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即在政治上儒家主张重视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
15、在经济方面,主张先富起来后兴学,生产为民,固本强基,节约财力。 2、简述宋初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答:第一次兴学运动是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史称“庆历兴学运动”。这次运动是由宰相范仲淹等人发起和组织的。庆历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州县兴办学堂,整顿国子监、翰林院。整顿后,国子监的校舍扩大了;讲师、博士也增加了。二是改革科举制度。凡参加科举的人都要先受教育学英语,规定进士读满三百天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先是政事,后是作文,再是诗文,三科考试决定录取。庆历兴学运动没有持续多久,就因范仲淹被罢官而流产。第二次兴学运动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延续到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即所谓的“熙宁、元丰兴学”。这次兴学运动是由宰相王安石发起和领导的一对一外教史笔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顿地方官学,实行国子监“三院制”。熙宁四年五月,皇帝下诏各州设置学官,划拨学田,设置小学教授,改变地方官学徒名存实亡的局面。熙宁四年十月,国子监“三院制”颁布,元丰二年制定国子监令,进一步完善国子监“三院制”。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