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听在沪外籍志愿者分享抗疫故事:志愿服务是暂时的,但患难邻里情谊是长久的
面对此轮上海疫情,这些常年在沪生活的外籍人士与这座城市共度时艰,同心守“沪”,甚至还有许多外籍人士加入到上海市民全面抗疫的行动中,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为身边的市民提供实际帮助。说起对上海的情感,外教Jacobus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此次上海抗疫过程中,老罗的志愿者身份一时在上海传为佳话。...
【环球时报记者 幸晓静 范伟 胡宇炜 余曦 黄兰兰】编者按: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化氛围、多元文化环境吸引了大批外国人来上海工作、生活。上海市新闻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有21.5万人,占全国的23.7%,居全国首位。面对此轮上海疫情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这些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外国人,与这座城市共克时艰,齐心协力保卫“上海”。不少外国人甚至加入到上海市民的综合抗疫队伍中,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为身边的市民提供切实的帮助。《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联系到几位在上海抗疫中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听他们分享在抗疫过程中收获的真挚友谊。
上海务工人员老罗:我要为上海做贡献
谈及对上海的感情,外教Jacobus对上海的喜爱溢于言表。这个在新西兰长大的荷兰人,在上海松江区东明花园小区生活了13年。他的中文名叫“罗江强”,大家都喜欢叫他“老罗”。在上海抗疫过程中,老罗志愿者的身份在上海成了一个传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老罗说,他所居住的上海松江区不仅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社会治安也特别好。“我认识的2000多户人家,没有一户发生过盗窃事件,松江绝对是我居住的首选地。”
正是因为对这片偏爱之地的热爱,在这场席卷全城的疫情中,老罗选择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保卫自己居住的地方。
在老罗看来,自己能成为社区志愿者,是在社区志愿者陆一凡的帮助下。老罗回忆说,3月底,上海疫情升温之际,社区党支部联合热心居民组建了志愿者队伍。老罗和陆一凡彼此熟悉,便主动找到陆一凡,表达了想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愿望。但考虑到老罗和居民之间可能存在沟通障碍,陆一凡一开始有些不好意思。“我想为社区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何不可?”在老罗的坚持下,社区党支部最终让老罗填写了申请表,并为他提供了一套防护用品和一件代表志愿者身份的绿色马甲。“终于被他们接纳为‘战友’,我很高兴,我们也和志愿者队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老罗说。
志愿者老罗到场后,帮助他所在的社区解决了肉菜米面等生活必需品配送“最后100米”的问题。当时,社区的生活必需品只能送到社区东门英语培训,集中配送点在500米之外。志愿者最初只能用手拎、肩膀扛着货物,不仅费力,而且效率低下。于是老罗从家里搬出几辆推车来配送物资。
不仅帮忙发放生活用品,还协助做核酸检测、现场收垃圾……老罗到处都表现活跃,陆逸凡对他赞不绝口:“没想到老罗帮了这么大忙。”
“外援”老罗的努力得到了身边上海市民的认可。老罗告诉记者,他强烈感受到了上海市民的热情和友善。不少市民不断向老罗和像他一样的社区志愿者表达感谢,感谢他们坚持为市民提供帮助。“有一位邻居开了一家面包店,他总是给我们志愿者团队送上手工奶油蛋糕和新鲜出炉的面包。当我们的辛苦得到如此热情的认可和奖励时,我觉得做志愿者真的是一种幸福!”老罗说。
这位1992年就来上海务工的老上海农民工也表示,与志愿者同志们一起工作的经历,让他清晰地感受到上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长征和延安窑洞年代革命同志之间的特殊情感纽带。“在一些寒冷的夜晚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志愿者们需要一起把蔬菜装进购物袋,然后分发给居民。当雨滴打在我们身上时,我感觉自己经历了红军长征时所经历的艰辛学英语,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易与伟大。”老罗说。
“外国大白鲨”贝思文与《爱乐之城》阳台音乐会
对于很多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来说,上海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总代表、宝润达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CEO史蒂文·巴克(图)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听在沪外籍志愿者分享抗疫故事:志愿服务是暂时的,但患难邻里情谊是长久的,疫情前他经常往返于中匈两国之间,为两国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此轮上海疫情中,贝斯文夫妇二人均担任志愿者,主要协助社区居民进行日常常规核酸检测。贝斯文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妻子做志愿者已久,他加入也是“水到渠成”,但这背后也有他作为“新上海人”的初衷。
长期隔离,可能会影响部分居民的情绪。为了缓解大家焦虑阿卡索,贝思文也像居委会里的阿姨们一样,用“扩音器”广播,告诉居民“我们小区没事”。“我就是想逗大家笑。”贝思文说。
4月份,上海白天的气温有时会达到30℃左右,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9个小时,对贝思文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贝思文笑着说“没什么”。
社区居民见到“洋白鲨”都觉得“很新鲜”,主动和他挥手打招呼,与他合影、录视频,事后还给他发微信说“谢谢”。据了解,贝斯文来自匈牙利,一名“画家”在他的防护服上画上了中匈两国国旗。贝斯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听说有些居民“配合度不高”,但他“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大家对他“特别友好”。
值得一提的是,Bethwen还在社区组织了一场《爱乐之城》阳台音乐会,吸引了千余人参与,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Bethwen说,音乐有时比语言更有感染力,除了身体健康,还要考虑心理健康,希望阳台音乐会这种形式能帮助社区居民“放松心灵”。
“疫情终究会过去,做志愿者是暂时的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但邻里情谊才是永恒的。”匈牙利没有“社区”的概念,但在上海,贝特文感受到了中国独有的“社区精神”。贝特文说,他们已经约定好疫情过后“组团去匈牙利旅游”。
“韩国大叔”朴昌珠:有问题来上海找我吧!
来自韩国的朴昌珠(图)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目前居住在闵行区虹泉路韩国街附近的锦绣江南社区,约三分之一的居民是韩国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语言不通给社区带来很多困难。朴昌珠主动做志愿者,为居委会和韩国居民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朴昌柱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他创建了3个拥有1200多名成员的微信群,这些群至今仍十分活跃。朴昌柱会及时把居委会的防疫措施和注意事项翻译成韩语,再通过微信群传达给社区里的韩国居民。
朴昌洙每天在微信上会收到30-50个问题:如何获取新型核酸检测二维码、如何在家购买生活用品、居家隔离要遵守哪些规则……有些问题他能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则转达给社区工作者。有时,朴昌洙还会在微信群里分享搞笑的视频或音乐,帮助居民放松心情。
做志愿者时,朴昌柱有时维持秩序,有时充当翻译,还帮忙联系韩国企业,向社区居民发放食材。虽然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但每次看到邻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用这些食材做成的食物,朴昌柱都觉得“很幸福”。
朴昌柱告诉《环球时报》,2002年儿子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附中读书,由于儿子还小上海有上门一对一外教吗,他趁机带着家人来到上海定居。他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上海的生活,永远都会住在上海。”“有什么问题就来上海找我吧!”
上海市疫情现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24日公布:4月23日0时至24时,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其中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541例,隔离控制过程中发现确诊病例816例、无症状感染者19421例,其余均为相关风险人群调查中发现。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在24日举行的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累计死亡病例8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81.10岁,最大年龄101岁。
赵丹丹介绍,一般来说,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治疗难度较大。上述病例中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较低,仅有5例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