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大批家长“逃离”深圳,深圳到底怎么了?
深圳家长的选择:爬“八大”但即使处于深圳头部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家长们仍旧难逃焦虑的怪圈。即使在非洲,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但是回到深圳就进不去学校。...
40年前,深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投身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来,“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深圳人”的口号一度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代表着包容与创新、激情与梦想。
然而40年后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在新的背景下,这句口号的含义已被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有钱才是深圳人,没钱才是惠州人”。
这座城市里,怪事不断阿卡索外教,深圳有寸土寸金的豪宅,有全国最贵的商品房和二手房,还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村”。
图:2005年至2020年1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二手房销售价格指数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大批家长“逃离”深圳,深圳到底怎么了?,来源:古语、方天下
由于经济差异,不同地位的家庭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心态和选择,这些家庭构成了深圳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问题折射出深圳整个城市的发展。
(以下采访均为化名)
深圳家长的选择:爬“八大关”
在上海,“民强公弱”的现象有目共睹,但同样是一线城市的深圳,情况却截然不同。
君君的妈妈(化名)家住南山区,孩子就读于当地一所一级重点公立初中,这所初中聚集了南山区最聪明的头脑和最富裕的家长。
作为一名“新移民”,君君的妈妈是幸运的,在养育孩子之前,她和丈夫在2005年就买下了现在的房子,当时房价每平米1万多元,但现在她所住的小区已经变成了学区房,房价也一路飙升。
“其实是一所比较新的学校,我儿子上初一的时候,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得到了证明,很多家长慕名而来,花2000万在这里买了学区房。”君君妈妈感叹道。
让学校出名的不是著名的教师,而是优秀的学生。
君君在新西兰留学一年,小学四年级时获得英语模拟联合国演讲比赛复赛二等奖,写过几万字的小说,钢琴考过五级,还会作曲。君君原本“自我感觉良好”,但刚到这所初中,君君觉得自己太“青涩”了。
一天放学后,他垂头丧气地回家,对妈妈说:“大家都比我强,有个同学钢琴考了10级,篮球打得比我好,还是校队的队员。”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个同学在全年级350人中,考试成绩排在前50名,前50名的同学几乎都拿了满分,可军军却排在240名。
同龄人的巨大压力让俊俊有了奋斗的决心,他对妈妈说:“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了。”
君君的童年无忧无虑,和同学说起童年时,几乎所有人都说小学时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上辅导班,君君觉得自己的童年很快乐。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全班同学都住在学区房,家长都很重视教育,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君君妈妈分析道。
“助力孩子前行”离不开家庭经济资本的支持。
小学时,君君学过钢琴、英语,还参加过夏令营,一年兴趣班的费用大概有十多万元。但进入初中后,同学们的比较还是让他“震惊”。
孩子们并没有故意炫耀自己的财富,但当君君看到同学的两层小楼,又或者同学不小心透露自己家在深圳有十几套房子时,君君就会自嘲地对妈妈说:“我们太穷了,今天就不吃寿司了。”
当然,在这所学校,大家主要关注的还是学习成绩,家长和孩子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考进全国八大名校,争取前四名。
在家长们眼中,君君所在的学校是“八大收割机”的代名词,只要能进入前120名,就相当于拿到了“八大”的入场券,为了拿到这张入场券,家长们倾尽了所有心血,孩子们也力争名列前茅。
最离谱的是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有家长一年花20万给孩子报补习班,“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等7门课,每个应试科目都报一对一的补习班。”
“与上海不同,深圳没有那么多民办学校可供家长选择,所以更多的人愿意为孩子争取上好的公立学校,这是现实所迫。”君君妈妈说。
在前不久的一次考试中,军军进步明显,名次超过了110名,但军军才刚上初一,才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阶段。
和很多家长一样,君君的妈妈也做好了让孩子“两条腿走路”的准备。
“我知道深圳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无法考上普通高中,说实话这个数据让我接受不了。”君君的妈妈说,“我们也想过,如果他真的考不上前八名的大学,说明他不适合应试教育,那我们就送他去新西兰读高中。”
和君君妈妈一样,吴荣(化名)也是深圳新移民,同样家住南山区。2002年他买现在的房子时,价格是6300元每平方米。十多年过去了,小区房价已涨到12万元每平方米,而相邻小区的豪宅更是动辄30万元每平方米。
如果把一个孩子送到其中一个“巴达”上叫“上岸”的话,那么吴荣的一只脚已经成功“落地”了。
吴荣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现在上高中,学校是“四大”之一,女儿即将上初中。
吴蓉并不提倡“逼孩子”,几乎是任由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儿子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她说:“我要考四大。”面对上进心强的儿子,吴蓉也有些迷茫。
确定目标后,吴荣全力支持儿子,研究招生政策,带他参加数学竞赛,填写简历。2015年,多所学校向儿子发出申请,最终选择了这所六年制中学。
现在儿子在学校最好的班上学。“在这个班,只要你付出120%的努力,就有机会考上北大、清华。只要你付出80%到90%的努力,就能考上华东地区排名前五的大学。”
但即使是在深圳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家长们也摆脱不了焦虑的怪圈。“尤其是我大孩子开家长会的时候,那些家长们都很焦虑,”吴荣提高了嗓门说道。“如果你这个班的家长都焦虑了,你觉得其他班的家长该怎么办?”
我女儿希希现在在家附近的小学读六年级,马上就要面临小学升初中的难题了。但深圳从去年开始收紧招生政策,禁止跨区域招生,希希以后只能就近上学了。
希希有过一段跨境求学经历,从南山到香港,吴荣每天开车送孩子去口岸。直到2019年,当不安全感笼罩这座城市,吴荣彻底选择了“回国”。
疫情之前,有3万名学生往返于深港两地。2017年,深圳出台政策,允许跨境学生凭积分入读深圳公立学校。喜喜的爸爸是高科技人才,幸运的是,他的“回国”还算顺利。
和深圳很多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兮兮从小就上过钢琴课、网球课、羽毛球课,其中外教一对一的学费最高,平均一年要5万元。
孩子需要快乐成长,兴趣班就是要帮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动力。吴蓉对孩子的未来并不太担心。对于深圳近半数孩子中考不上的问题,吴蓉说:“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女儿不会考不上。”
墙外的选择
“八大”筑起了高墙,墙外则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2010年,张敏一家从美国搬到深圳,当时儿子4岁,女儿2岁。为了让孩子打好中文基础,兄妹俩就读于双语学校。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问题开始显现,张敏发现兄妹俩中文和英文都学不好英语培训,张敏决定转学,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一开始,张敏把目光瞄准了深圳的国际学校,但发现很多学校都是新建的,学费收费,教学质量也没法保证。
“如果是上海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会毫不犹豫,但深圳真的不是一个选择。即使深圳今年可能会开9所国际学校,但性价比和师资力量还是让我很犹豫。”张敏说。
在深圳,选择国际化路线的家长们蜂拥而至,报考两所圈内知名学校。A校被家长戏称为留学培训机构,2021年共收到31份牛津、剑桥的录取通知书,录取率位列全国第一;B校被形容为“美国版衡水中学”,作为一所倡导“全人教育”的国际学校,学校里没有操场,孩子们的头埋在书本和试卷里。
俗话说,需求孕育市场。
张敏就亲眼见过有的孩子为了考上A校,花20万去A校附近的培训班学习。“这只是起步价”,张敏感叹,“深圳家长的选择很少,家长们觉得这两所学校有保障,其他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都无法保证,所以家长们都争先恐后地想让孩子考上这两所学校。”
张敏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A校读书,他们的父母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些能考上A校的孩子不仅成绩好,头脑聪明,而且都是主动选择就读名校。
离开深圳前往香港并不是一个草率的决定。
当时,兄妹俩转学到福田一所民办学校的国际部。学期结束时,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孩子们说:“下学期再见。”暑假结束后,老师因签证问题没能回来。
“你交了那么多学费,如果每个学期都要担心老师是否能回来,那压力就很大。”
在参观了香港的国际学校后,张敏发现,香港的老牌国际学校历史更悠久,师资队伍稳定,教学质量有保证深圳外教一对一哪里最好,费用差不多,何不直接让孩子去香港上学?
古时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从美国到深圳再到香港,兄妹俩换了六七所学校,好在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很强。
张敏很注重孩子的运动和音乐素养,妹妹学过小提琴、芭蕾、游泳、体操,其中女儿最爱艺术体操,张敏希望借此培养孩子的兴趣,甚至社交能力。
因为买书,张敏加入了一些内地家长群,上海、北京的妈妈们都在踊跃抢购书籍,“KET、PET呢?我以前都没听说过。”
让张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朋友的邻居。这位邻居来自上海,他的儿子最近面试并被港岛的宏利中学录取。这所学校在香港很有名,在香港名列前三。两年前,父母带孩子回上海时发现,隔壁同年级的孩子竟然比儿子读的英文书还多。这个孩子其实来自上海一个很普通的富裕家庭。
张敏所在的另一个家长群体,是由身份相近的港娃家庭组成。
2019年秋季,群里的家长们心急如焚,想要“回”深圳,但发现有些公立学校根本收不到孩子,民办学校收费昂贵,入学困难。
关于深圳教育的问题
同样是2019年,今年年初,任正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著名的“深圳教育问题”。他说,“我们有4万多名员工被派往海外,为什么大多数员工不愿意回来?孩子上学的问题,回去之后怎么插班,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样。即使在非洲阿卡索外教,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学校,但回到深圳就没法上学了。”
这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有网友评论称赞道:“任老师说的是实话。在深圳,人家争学位真的不多。在深圳,要么是深圳户口,要么有房子,如果两样都没有,就只能靠积分。积分是6级,现在很多公立学校都不收6级,就是不收外地人。”
事实上,与上海、北京相比,深圳的落户政策和录取门槛都较为宽松,问题在于深圳基础教育学历差距较大。
40年来,深圳每年人口增加40多万人,常住人口增长了42倍,但小学数量只增加了1.51倍。
尽管深圳正在努力建设学校,但还远远不够。
2019年末,深圳多区发布度数预警。
2020年龙华区小学学位缺口近8000个、初中学位缺口近3000个;福田区2020年公立小学学位缺口逾7000个、公立初中学位缺口逾2000个;坪山区2020年公立小学学位需求量较2019年增加约14.6%,公立初中学位需求量较2019年增加约28.1%。
图:深圳住房供应结构呈现“幂律”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