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回顾三年的启蒙历程:在中国养育双语孩子有可能吗?
三年的启蒙路到这里回顾的就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进入小学也快两年了,课外的英语学习和原版阅读仍然在坚持,课内的英语测验考试应付得也不错,参加的一些英语竞赛没有特别的准备和培训,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我认为,学前这三年的英语启蒙的道路还算是正确、有效的。...
本文由小文爱小E原创,欢迎私信转发和分享至朋友圈。
本微信公众号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公众号转载请邮件联系我们,转载(含二次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小文爱小E”。
之前断断续续写过《小E学英语》系列文章,具体讨论聘请外教、选择机构、学习自然拼读、分级阅读等问题(点击公众号菜单-最受欢迎-小文爱小E即可接收相关推送通知)。可能是因为推送文章跨度两年(是的,我早就承认自己很懒),大部分时间只注重说说自己的感受,缺少详细的操作指导,所以还是收到不少后台的提问。上班族精力有限,没法一一回复,所以今天尽量把旧文整理一下,补充一些操作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E不是那种从出生就接触英语、双语养成的孩子,但是,他在三岁半开始英语启蒙之后,一年后就能听懂章节书,两年后就能独立阅读章节书,三年后他的听力和阅读能力已经达到同龄母语儿童的水平。本文主要回顾和总结了他接触英语前三年的启蒙历程。因此,在阅读本文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两个大前提:第一,本文的论据和结论都是针对幼儿园3-6岁的孩子,也就是主人公心智发展水平的年龄段;第二,在这期间,我们每天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和精力超过2个小时,这是取得这些成果所必需的时间投入。进入小学之后,因为要同时保证原文的阅读量和体制内英语竞赛、认证的需求,所以使用的方法有所调整。 我打算单独写一个推送来介绍它(如果我没有突然陷入懒惰的冬眠的话……)
3-4岁
启蒙元年:先听后说,借力机构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E在3岁半的时候开启了他的英语启蒙之旅,当时为了赶上双语幼儿园同学的英语进度,小E在英语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双语幼儿园,每天一小时英语课
幼儿园还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儿歌”启蒙,每周都能带回家一首脍炙人口的英语儿歌,从《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s》到《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直到现在,我经常看小E当时的视频,看他一边摇头摆尾,一边唱着发音不清的儿歌。听不懂意思有关系吗?发音不正确有关系吗?在我看来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一开始这些都无所谓。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中文不也是要经历“奶吊”的阶段吗?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一开始就对一门第二语言那么苛刻呢?
睡前亲子阅读时间有一半是花在英语绘本上的,大概有半个小时。
这里要强调的是,既然是亲子阅读,以亲子陪伴为主,英语只是绘本语言的选择之一,所以不应该有太多形式上的顾虑和很教条的规定。具体来说,大家经常问的问题是:
总之,请以轻松、快乐、不功利的心态珍惜亲子读书的时光,这段时间真的很短,孩子一过六岁,你给他读书的机会就不多了。
除了亲子阅读,我还坚持在家里跟小E说英语。其实对于一个三岁半的孩子来说,他能跟他说的也就只有一些日常表达而已。这对于刚开始学英语家长来说,是很容易坚持的,而且见效很快。
大量原创音频和动画输入
我刚开始学西语的时候,倾向于看动画片,毕竟这种有图有声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小孩子很有吸引力。还有像《朵拉》这种给外国小朋友学西语的动画片,在一些场景中会反复出现、重复、强化和刺激单词。还有像《小猪佩奇》这种人物可爱、内容简单不考验智商的动画片,也适合启蒙。不过要注意看动画片的量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回顾三年的启蒙历程:在中国养育双语孩子有可能吗?,延迟满足,每天看1-2集就够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音频输入。我以前上学放学的路上,或者在家玩积木玩具的时候,都会播放音频当做背景音乐。虽然网上有人争论这种方法是“无效输入”,但我觉得听听也没什么坏处,能听懂几个单词、几句话,总比什么都不听强。不过这种方法可能更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整天在家无所事事。小学生课业很紧,需要注意听音频的方法。
另外,第一次看完动画片后,我会把它转换成音频格式给他听。启蒙第一年,小娥听的动画资源主要是《朵拉》和《小猪佩奇》。怎么观察他是否听懂了呢?我发现,他听到搞笑的部分会笑,会模仿夸张的对话,这些都是他倾听和理解的表现。我觉得所谓的有效倾听,不是听懂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而是能听懂整个故事。我觉得启蒙第一年的孩子,泛听达到这个程度,就已经足够了。
一对一外教,每周两次,每次一小时
关于聘请外教,之前有专门的推送讲了关于外教那些事儿,这里简单总结一下第一年聘请外教的重点,具体分析可以参考之前的推送:
机构学习,锦上添花
这个问题之前在专推里提到过,如何选择英语机构?选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之前的推送。英语机构深浅难料,质量参差不齐,但我相信这个市场存在的原因,就是永远有专业度和需求来支撑。
所以,我的想法是,如果你有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把孩子送到机构学习并不是一件坏事。就当成每周一次的英语环境社交活动,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的!那些说孩子英语被机构耽误的人,多半是因为他们认为送孩子去机构学习就万事大吉了,家人什么都不管了!同样的,我们看一个孩子英语有了成功起步,如果他没有上过机构学习,那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学习英语需要家长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只是指家长亲自授课,或者有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源,也指能物色专业机构,愿意为其支付学费,也是一种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做的能力。两者没有区别,妈妈们也不必因为孩子英语不好而为送孩子去机构学习而感到惋惜。
通过以上方法的密集轰炸,小娥第一年的启蒙非常顺利,能看懂初级章节书,也能和外教对话、在课堂上表演英语。那时的小娥英语还是“文盲”,但我坚信他走上了与幼儿母语启蒙相似的正确道路:先听、说,阅读和写作推迟,因为对于一个3、4岁的孩子来说,学习阅读和写作还为时过早。从他喜欢的儿歌、动画、故事开始,才是培养他兴趣的最好方法。
4-5岁
启蒙第二年:语音与阅读评分,双管齐下
经过一年的泛听,亲子阅读,以及和外教交流(无论是幼儿园,机构还是一对一),我们开始学习语音和分级阅读。
以前,无论是亲子阅读还是听音频、看动画,对于小E来说,都是妈妈每天陪伴和游戏的一部分。但这次,当他开始学习phonics和分级阅读时,我明确地告诉他,他现在已经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孩子了,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学习phonics和分级阅读。但与此同时,亲子阅读英语绘本和有声故事的输入,还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在启蒙的第二年,我们其实在英语上花了更多的时间。
语音:边读边学,不要太追求进步
关于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之前有两篇推送,George妈妈的文章讲得比较全面,我也总结过学习Phonics的“激进想法”的教训,这里就不细说了,就把我的经验教训总结在这里吧。有兴趣的可以仔细看下上面两篇文章:
我教 Phonics 的教材是 Hooked on Phonics,是我去美国出差带回来的。我喜欢它,因为它结构清晰,配套设施齐全(既有 CD,也有在线视频辅助),还附有可解码的书籍,每个单元都穿插了适当的复习和之前内容的回顾。它非常适合像我这样没有太多时间备课的在职妈妈。
到底要不要学Phonics?我的经验是:要!但是启蒙阶段也不必急着学!不必一下子把所有的发音规则都学会!我主张循序渐进地学习。先积累听力输入,再开始Phonics。当储备用完时,停止Phonics,再输入,再Phonics。力求把学到的Phonics和听力阅读的理解相匹配,达到螺旋上升、递进的效果。Phonics的学习也是以大量的听力输入为基础,从而达到“看词”和“听音”的衔接,达到“看词发音”的效果。小娥在启蒙一年后,听力能力达到初级章节书的水平时外教,开始学Phonics。掌握了基本的发音规则后,暂停一段时间积累阅读,阅读和听力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开始深入学习。这样的效果比较理想。
同样,泛读重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阅读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也不是发音游戏,也不是猜对答案就能过关的选择题。泛读的同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接受适当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这个过程不是靠Phonics就能快速完成的。“能大声朗读”和“能读”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要跨越,只能靠时间和努力。
分级阅读: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
同样,分级阅读也是在启蒙一年后,学习语音一个月后,快速学习完Hooked on Phonics K级的一些简单语音规则后开始的。
基本上采用的方法就是第一天听音频跟读,目标是把听力词汇和书面词汇联系起来。第二天直接读。如果能达到90%的准确率,那么这本书就算通过了,不用担心个别生词。这是因为分级阅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故事性和精美的图画性是欠缺的,所以孩子读过一遍后不喜欢重复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还坚持认读每一个单词才通过阿卡索,孩子确实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好在分级阅读中同等难度的读物是以“大军”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只要坚持读同级别的读物,就不必太在意一两个单词的得失。如果是常用词,必然会在其他读物中反复出现,这也正是分级阅读的科学性能够体现的地方。
还有一个问题,分级阅读材料需要坚持用同一套吗?在阅读的初级阶段,我的建议是肯定的,请坚持用同一套教材。因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分级阅读材料的编排是序列化的、科学的,一些常用单词和关键词会反复出现,达到不断强化的效果。
但如果孩子已经读分级阅读一段时间,基本掌握了sight words和phonics的基本规则,建议多读一些同级别的系列。一方面,分级阅读越高,难度越高,需要的练习越多;另一方面,当阅读能力强的时候,对内容的偏好也会越明显。
关于我们看过并且喜欢的分级阅读,可以看这篇之前的推送:,里面有详细的书单介绍。
在自然拼读和分级阅读的积累下,在启蒙的第二年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小E已经快达到可以阅读Charlotte’s Web等章节书的水平,看完书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些讨论,可以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系统接触了Phonics,他开始对押韵的单词敏感起来,喜欢写一些小诗,写作的小芽也萌发了。听和读的双重输入,以及课堂和家庭讨论的输出方式,是他启蒙第二年的路径和成果。而我很高兴地看到,我和小E都没有像启蒙第一年那样焦虑和好胜。无论是亲子阅读、英语故事还是固定时间的英语学习,都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
5-6岁
第三年启蒙:语法写作、精听
至此,我的启蒙方法还是和大多数“用原版书启蒙”的家庭一样:重视大量的原版阅读和有声输入,抛弃传统的英语课本学习。不过在启蒙第三年,进入章节书独立阅读的阶段后,我觉得可以回归Basics,细化泛读打下的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做法:
外教课程,批判性阅读与写作入门
前面提到过,我一直比较赞成送孩子去专业机构学习英语,辅以家庭阅读和听力输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一所小机构的一对六外教课程,从课程的G1体系开始,我们会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比如每篇阅读文章之后都会有10道题的作业,里面有十道与文章相关的题目需要回答。
这些问题很难直接从文章的字面意思中找到答案,我帮小娥做这方面的作业时,他好几次都无法完整地回答这些问题。这让我感受到外教阅读课、院校教学和我自己泛读之间的巨大差异。在院校英语教育中,阅读题多为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不需要你深入思考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解读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最多依靠应试技巧,用排除法或者绕弯子。而采用问答题的形式,则迫使你去思考、理解、总结,将自己的想法组织成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你不但完成了文章的思考,也总结了自己的想法,迈出了写作表达的第一步。
我想这就是精读的意义吧。我们读英语,不只是去感受那些有趣的故事,学习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停留在这些表面的知识上,更多的是去从中学习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单靠泛读或者家庭辅导很难达到的,需要从小开始。
新概念英语过时了吗?
除了外教课程,我还选择了入手新概念英语,这可能和大部分选择走原路线的家长不一样。关于我对新概念教材的偏爱,我在之前的推送里也提到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篇文章:
关于《新概念》这本书的争论太多了,我无意在此展开讨论,因为语言学习的方法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你不必说服别人使用你的方法。我只想指出两点:
第一,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孩子通过母语浸入式学习,就能形成自己的母语感,所以不需要特别学习语法。你看,外国人都不学语法的。在这里,我无意去争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对自己有利的论据。我只想问一个问题:在中国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老师和父母都是说中文的孩子,在学校每天只有1-2节英语课,在家只能看一段时间原版书的孩子,怎么敢说自己做到了“母语浸入式学习”呢?反正我觉得我家距离“母语浸入式学习”还很远,所以我选择老老实实的二语学习法,从语法和词汇入手。
第二是我们开始学习新概念的时机。虽然当时小E才高一,但是经过某机构的测试,他可以直接开始学习新概念2。但是我们为了巩固他的基础,选择从新概念1的后半部分开始学习,这个部分的语法点比较多。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原有的投入已经达到章节书的水平的前提下。所以新概念英语并不是一本适合启蒙阶段孩子的教材。现在很多基础薄弱的孩子,因为焦虑或者其他原因,从一年级或者高一就报新概念,一是能力不够看不懂,浪费时间和精力,二是教材比较枯燥(是的,虽然我很喜欢新概念,但是还是要实话实说,和各种好玩的绘本相比,新概念确实枯燥),可能会扼杀孩子对英语的兴趣。
提高听力技能不仅仅是理解
在解决了坚持泛读、制度精读、语法学习的需求之后,我们对听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什么呢?我想回到之前说的发音问题。他启蒙的时候,才三岁多,比较注重听力材料的趣味性,可能不太在意一些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等问题。但后来,随着大量听力音频的输入,孩子其实会开始自我纠正的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频。比如启蒙二年级的时候,小娥听了很多牛津的音频之后跟我说,他太喜欢英式口音了,他开始刻意模仿里面的发音。我们之后选音频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英式口音,虽然也会听一些美式音频,但是小娥也会表现出不喜欢类似的音调。所以,在启蒙三年级,也就是他读高三的时候,我觉得精听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当时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故事音频我们采用跟读的方式小学生一对一外教没用,听完一句话,跟着一句,模仿发音语调连读标点等细节再读下一句。新概念课文我们采用听写的方式练习听力,从播放一句、写一句,逐渐进步到不按暂停,听一遍、看一遍。这个方法对小娥来说非常有效,进入小学之后,他几乎参加了系统内所有比较有名的英语比赛和认证,听力一直是他成绩最稳定的一项,从来没有失败过。
三年的启蒙路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如今,我们已经上小学快两年了,课外英语学习和原版阅读我们依然坚持,课堂上英语考试我们也应对自如,在没有特别准备和训练的情况下参加过一些英语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我觉得入学前的三年英语启蒙路是正确且有效的。不过回到今天的标题,我能说我成功养育了一个拥有两种母语的孩子吗?
我的观点是,现在说什么都为时过早!学习一门语言达到母语人士的水平绝不是看懂几本章节书或积累一定词汇量的问题。重要的是你是否养成了用这种语言思考的习惯。
但我承认,这对于一个生活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学校和家庭中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在英语阅读、亲子阅读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所打断:比如家里的语言环境、与同学朋友的交往、兴趣班的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我只能说“他的听力和阅读能力已经达到同龄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的水平”,而不是“他的英语已经达到母语的水平”。
所以当小娥上高年级的时候,我逐渐形成了“我需要用第二语言学习方法来加强他的英语学习”的想法外教,而这个想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小娥小学的选择。不过这是另一个可以单独写出来推的主题了(如果我没有突然陷入懒惰的冬眠……)
(好啦,终于把这篇文章写得条理清晰了,小娥快来跟我学习吧!)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