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为什么中国人还是学不好英语?
这个学校当时没有关于中国的课题,所以我当时是和一个语言学老师一同开始学中文。美国人学外语的经历其实和汪原放还有一个相通之处,就是注重自学。美国人可以完全不学外语——如果自己不认为必要,也可以全心投入自学外语,也可以完全因为工作需要接受密集培训,但像中国那样英语培训遍地开花,高度依赖“培训”,但全民英语水平反而在亚洲垫底的情况确实不会出现。...
学者简介:吴果,四川乐知人常州英语培训机构,阿勒格尼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学系主任,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和政治建设西南少数民族进程与学术话语. 本文原标题为《中国英语学习的碎片化》。
前段时间,一位在国内大学任教的朋友向我表达了他对大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担忧。 他说,有些过了六年级的学生连一篇完整的自述都写不出来。 我说,这可能也是我反思过的,英语学习的“碎片化”和“话题化”。
其实两年前,一个准备考研的小伙伴,就把自己考研的英语学习资料拍下来发给我。 令我惊讶的是,这本教程材料中充斥着大量用中文表达的非常抽象的英语语法术语,学习者不断地要求学习者背诵这些术语,然后填空,选择,目的是为了获得“正确答案。 行话很多,很遗憾,我这个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不停地用英语读写的英语专业的我看不懂。
这种教学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忽视了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知识思想载体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使学习者无法真正、完整地感受到课文的意义和魅力。 即便能看完下一篇完整的文章,目的也是在无形的精神压力下,以碎片化的方式尽快得到每个问题的“答案”。 当你需要表达自己时,你可能无法编造出连贯、合乎逻辑的段落。
学者、编辑王元芳(1897-1980)的《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没有提及胡适和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之死的历史细节。 虽然说的很准确,但还有讨论的余地,但是提到民国时期英语学习的部分英语培训,引起了我的兴趣。
《亚东图书馆与陈独秀》学林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1913年,作家王元芳17岁时随叔叔王孟邹到上海开书店。 其后除参与编辑和书店管理外,1936年后还独立从事翻译工作,共翻译文学作品9种。 在书中,他断断续续地这样描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我在YMCA(上海)的夜校学了四年英语,1918年后,我不再上夜校了。但我仍然坚持自我-学习,有时看《大陆新闻》等英文日报,有时买英文《林肯传》、《富兰克林传》以及神话、童话、小说自学。 (第 50 页)
和“1926年1月15日。今天我在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英文书。一本是Van Loon的《The Ancient Ones》”。
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不受各种“考试”控制和扭曲的时代,王元芳先生的经历其实反映了一种正常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王先生并没有在所谓的童年黄金时期学习英语的经历。 他本该在17岁到上海后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在YMCA夜校四年打下词汇和语法基础后,他开始积极自学。 自学的方法是直接进入英文原版报纸、小说、传记和各种著作,完整、不功利地阅读。 也就是说,一旦他突破了基本词汇的语法瓶颈,他对英语的进一步掌握就是通过全面、广泛的阅读来实现的。 这个阅读过程不仅学习了语言,还学习了作者的文字表达和组织,以及思想的表达。
亚东图书馆编辑部同事合影(前排左起:王谢如、王乃刚、张锡禄、程建兴、于长治;后排:张锦江、张志进、张焕堂、王元芳、吴思敏, 周道谋)
按照现在的学习方式,假设王元芳要考研学英语,他可能没有精力和时间真正沉浸在英文名著的课文和连贯的文体中。 努力学习,一个接一个地阅读抽象枯燥的语法术语,最后的结果和另一个例子一样,很可能过了六级,但写不出完整的个人陈述。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解题过程中,学习者会逐渐失去对语言完整性和表现力的把握。
那个时代人们的英语学习,并没有被试题和考试所左右。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语言本身,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涉猎多种外语。 正如王元芳所写,在狱中的陈独秀“终于开始学习德语。他曾经会日语、英语和法语”。 (第165页) 1934年9月22日,陈独秀在给亚东书局的给图书馆的信中,用法文写下《世界地理新词典》Nouveau Dictionnaire de Geographic Universelle的书名,并说:“如果有英文翻译。” 问题。
陈独秀(右)和彭述之在江宁区法院候审室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真正掌握汉语的美国人是如何学习汉语的呢? 以分析中国区域市场和宏观区域理论框架而著称的美国人类学家威廉·斯金纳(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这样回忆自己的汉语学习经历:
“可以说,在我17岁左右的时候,我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那时候我快要上大学了,当时我去了加州一个很小的学校,叫深泉学院(Deep Spring College) Spring College) ).那时候没有关于中国的科目,所以我开始跟着语言学老师学习中文。那时候我已经对中国产生了一点兴趣。二战爆发后不久,我大概只是在待了一年多,我入伍了美国海军,也就是参加了战争。博尔德,然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在那里学习了18个月的中文课程,也就是那个时候英语,我有机会专心学习中文,感觉很好。这是从 1944 年到 1946 年,我记得课程在 1946 年 3 月结束。 在这门课上,我可以选择留在海军做一名情报官,这也是派我来训练的目的,然后去中国做相关的情报工作,也可以选择离开海军回到大学。 我选择了后者,然后我就退休了。”(王建民等,《来自川西集镇的国学硕士——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金纳教授访谈录》)
在我看来,斯金纳在中国留学的回忆在学习中文的美国人中具有代表性。 首先,学习中文的目的很明确。 与许多懂中文的美国人一样常州英语培训机构,斯金纳以掌握中文为目标,以从事外交、军事、情报等最实际、政治性最强的工作为目标。 事实上,时至今日,美国政府部门仍将有需要的员工的汉语学习外包给专门的教育公司进行强化培训——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多年前就在这样的学校工作。 这种学校也可以称为补习班观点||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为什么中国人还是学不好英语?,但它是一种目的明确、时间紧、方法得当的在职成人培训。
斯金纳
其次,在海军语言学校进行的为期 18 个月的强化训练让 Skinner 受益匪浅。 虽然这18个月的集中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是采访的重点,所以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培训班不会让学生天天做选择题来学中文。 事实上,即使在今天的美国高校,文科教授也尽量避免使用“标准化”的多项选择题来测试学生,而要求学生在考试时手写答案,目的是确保有一个思想的真实表达。 用选择题来考查学生有时被美国人看作是一种自学偷懒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巧合的是,斯金纳和王元芳都在17岁开始学习外语。
美国人学外语的经历其实和王元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重自学。 自学外语在美国人中并不少见,或出于需要,或出于兴趣。 我身边有同事的孩子,因为对韩国流行文化(K-pop)着迷,完全自学韩语,然后录下他们的韩语对话,放到网上。 这是兴趣和文化吸引力的自然而强大的驱动力。 我的一位历史系毕业生从未学过中文,也无意在学校学习中文课程,想在中国发展。 他告诉我,他下班后正在用一个语言学习软件自学中文。 这些例子表明,只要美国人目标明确,下定决心,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外语的渠道。 同时,他们进一步回答了美国人是否应该参加补习的问题。 美国人完全可以不学外语——如果觉得没有必要,也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学外语,也可以完全因为工作需要而接受强化培训,但像中国一样,英语培训遍地开花,高度依赖“培训”,但国民英语水平亚洲垫底的情况确实不会发生。
当然,语言学习是一个极其艰难和持久的过程。 一个人要真正精通非母语的外语是非常困难的。 我还在摸索和积累中。 像朱惟政这样在中国受过严格儒家典籍古籍训练的学者,不难看出美国的一些汉学大师在理解中文文本上其实有很多错误。 翻译大部分就像听起来一样。 一位在中国德高望重的美国人类学家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一个汉字错字,我在学术交流网站私信指出。 除了感谢他,他还用中文说:“老外写错别字很常见!” 这是压倒性的。
然而,除了这些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困难之外,在不可阻挡的终身外语学习过程中,“题型”、“题型”、“正确答案”和过多的语法术语这些大规模的测试手段,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扭曲和干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 我认为由于过度练习和过度测试而导致的英语学习碎片化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
英语学习应该回到更早的时期,即王元芳、钱钟书时代的模式,即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后,直接进入课文或实际交际状态常州英语培训机构,充分接受、充分表达、充分表达。尊重语言本身的连贯性和写作的内在逻辑,而不是把一门外语肢解成一系列的话题,在自学中注重自我理解。 如果习惯性地以阅读理解的方式对待英语,选择ABCD,或者过度终结常州英语培训机构,既不美观也不实用,再好的读者也可能毫无意义。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