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医学院上法语课?
里昂大学肿瘤学教授为交大医学院夏令营法文班学生授课。围绕着医学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交大医学院也对法文班的留学项目不断做出调整。...
医学生在法国留学三十五年,涌现出七百多名医生。他们绝大多数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中法医学交流中,他们也逐渐从单向学习者转变为合作分享者。除了技术上的好处,更多的医学人文素养已悄然注入这些医生的血液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里昂大学肿瘤学教授在交大医学院夏令营给法国学生授课。
赵阳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0年入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前已获得比利时列日大学生命科学硕士学位。她的学长杨毅是2008级临床医学法语班8年制博士生,已通过海外合作项目在与巴黎第五大学、巴黎理工大学合作的实验室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并获得硕士学位。程度。就在上个月8月,杨毅再次飞赴法国,开始在法国为期一年的住院医师实习。
这样的国际医学教育背景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35年的传统——法语医学教育。在法国,这些医学生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医疗技术,还学到了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医学人文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法国交通大学医学院培养医学生的过程,恰逢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原校长王振义感慨地说,医学生去法国接受标准化医学培训,这是英语医学教育的补充。因此,医学领域的大量尖端成就与其非凡的艺术、音乐和哲学传统密不可分。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和医学思维、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医学人文理念。”
回顾交大医学院中法医学教育合作交流35年来,共有700余人次赴法国学习深造。他们绝大多数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首届法国班毕业生郑敏华留学法国后,第一个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全国推广。现致力于青年医学生培养,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医法医学教研室主任。 。同时,在中法医学的交流中,他们也逐渐从单向学习者转变为合作共享者。
追寻奥罗拉与法国的爱情故事
国际化教育是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传统。该校的法国医学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医学院的前身——奥罗拉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和管理,被誉为“东方巴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提供法语医学教育的医学院。 1911年震旦大学设立预科医学系,1915年改为医学系,学制六年外教,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所有课程均以法语授课。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安当医院(现安当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1932年,震旦大学获准将医疗系改为医学院,并增设牙科科。 1952年,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即今天的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此,法、英语、德三大医学教育体系趋于融合。 。
震旦大学医学院在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共培养毕业生581名,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精英。这些精英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医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董德昌、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陈家伦、金正军、石吉祥、张熙泽、杨世达、聂传贤、陈敏章、张胜道、肖树东、丁文祥等功绩人物在医学领域都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杰出校友。
90多岁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毕业于上海法租界萨波塞小学(现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 1942年从上海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阿卡索,未参加考试直接进入震旦大学。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学医。 1948年,王振义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法国医学曾一度领先于美国。王振义回忆,1964年中法建交后不久,第二医学院开设了第一期法语班,他担任副教授,担任法语教师。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法语班停办。直到20世纪80年代,停滞多年的医学法语班才再次恢复,开创了国内医学教育的先河。 “很多人不理解,说自己是外国奴隶。其实,之所以恢复法语课,并不是因为我是法语学习者,而是因为我们要想向外国学习,首先要掌握多种语言。”法国的物理、化学、哲学、音乐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医学在上世纪初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医学创新诞生于当时的法国。许多美国人涌向法国学习,”王振毅讲述了历史。
“文革”结束后,上海第二医学院与法国医学教育界逐渐恢复交流——双方互派代表团互访交流,开展医学科技领域的双边联系。此时,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法国前总理雷蒙·巴尔为著名代表团团长的首届中国法医学日,将中国法医学交流推向高潮。匡安坤、傅培斌、董德昌、王振义、龚兰生、唐振铎等教授的演讲轰动法国巴黎。他们流利的法语得到了法方的高度赞赏,也让中国使馆官员“拍手称快”。
带回微创技术
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法国医学教育一直享有盛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胡益群坦言,历年招生中,临床医学法语班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全校最高的。当然,从各方面来说,法语班也享有最好的外教、海外交流等教育资源。
1984年至1988年,王振义任医学院院长期间,派出10人赴法深造,其中包括我国微创外科鼻祖郑敏华。他率先将腹腔镜微创技术引入中国并在全国推广。
郑敏华是1980年恢复的第一期法语班的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和毕业,由于外交部和巴黎卫生局的合作协议,郑敏华成为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在那个出国机会很少的时代。获得了去法国留学的机会。
当时没有直达航班,所以我必须先飞到北京,然后等两三天才能登上飞往法国的飞机。在郑敏华幼小的心灵里,他对法国的了解全部来自于《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和《巴黎圣母院》等文学作品。 “当时我心里有很多向往,觉得法国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浪漫、艺术、神秘。”
到达法国后,郑敏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他不能使用车票。他刷了两遍,下车时也无法确认金额。不过,法国人知道他是国际学生后,却非常随和、放松。放手吧。
对比更大的是医院。郑敏华回忆,20世纪80年代英语培训,中国传染病仍然较多,医院设备落后。很多疾病用A超检查时是看不清楚的。最终,胆囊炎还是要靠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触摸来发现。当时法国医学已进入肿瘤学时代,仪器设备比中国先进好几代。
有太多的技能和知识等待第一批留法学生学习。然而,最初的几个月比郑敏华想象的要困难。虽然我学了好几年法语,但是去医院我能听懂的东西却很少。 “医生们偶尔会和我说话,但我当然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非常努力地和我说话,而且说得很慢。但有些病人说德语,医生用专业术语,这让我有时很难理解他们谈论法网或换班时的情况。”
对于法国医院来说,中国医学生是外籍居民,必须像当地医生一样完成住院医生的工作。郑敏华每天在太阳升起前就进入医院。医院的房间布局很特别。所有阳光好的房间都是病房。医生的办公室布置在大楼的中间,没有窗户,也没有阳光。斯特拉斯堡每天下午5点左右太阳就落山了,郑敏华每天晚上9点就出院,所以一整天都没有见到太阳,心情难免郁闷。
一切的改变只能交给时间。六个月后,法国春天到来,他已经能够适应工作了。万物生长,郑敏华的心情也逐渐好起来。
勤奋学习最终会有回报。 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微创手术在法国进行。郑敏华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师从斯特拉斯堡医院外科Meyer教授。学习了腹腔镜手术技术。当时,医院引进了腹腔镜手术器械,并决定在住院医师中挑选部分住院医师进行探查。结果,郑敏华被选中,接受老师的亲自授课。理由是:他是中国人,有一双筷子手。便利!
当时,郑敏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伟大的医学革命。他对这个“洞眼”手术表示怀疑,“你看得清楚吗?”
“第一次做腹腔镜手术,感觉很不舒服,抓不住,第二次手术的时候,有一点出血,我们导师当时就害怕了,后来发现是假的。”警报是因为摄像机放大了出血情况。”郑敏华越做,眼睛就越睁。一年后,这位中国学生不负老师的期望,完全掌握了腹腔镜技术。
1989年,郑敏华在法国进行了第一例胆囊微创手术,成为中国微创手术第一人。此后,他在法国完成了40余例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食管裂孔疝等临床手术。他发现,腹腔镜手术不仅可以看清腹腔内的世界,还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1991年,郑敏华应邀回到瑞金医院,将腹腔镜技术带回国内。当年12月,他实施了华东地区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来,腹腔镜技术普及到全国。 1993年,郑敏华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此后,他又完成了腹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术、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外科、妇科手术、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微创手术。 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中心。
“现在大家都觉得如果窗户里装个摄像头会更清楚。”但起初,腹腔镜手术因技术水平不稳定、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而备受争议。随着技术的成熟,原来的缺点变成了优点,腹腔镜检查变得更快、更方便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医学院上法语课?,并发症也更少。现在,外科界已将腹腔镜手术视为常规手术,微创手术也被公认为未来手术的方向。
如今,郑敏华致力于青年医学生的培养,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医法医学教研室主任。
从学习到合作
早期赴法留学的医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法国先进的医疗技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了中国。但经过35年的努力,上海的医疗技术水平与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有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际同行。因此,王振义也自豪地说,在中法医学的交流中,我们从学习者变成了合作者、分享者。
王振义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发现视黄酸对治疗白血病有效后,法国没有这种药,所以王振义每次都让研究生带去法国。就这样,跨国合作的科研论证和再发现工作就在无形中启动了。
仅在血液肿瘤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与法国科学界同仁分享了“法国年度最佳医生”、美国凯特林奖(该领域最高奖项)等三项医学领域顶级奖项。癌症研究奖)和瑞士布鲁巴赫癌症研究奖。荣誉。
频繁的国际交流也为国际办学注入了活力。 1980年、1981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专业法语班共招收学生8名,学生总数179人。与此同时,1990年,以学校外语教研室主任、著名法语教授谷梅生为组长的教育部法语培训中心成立。在法国洛阿地区的支持下,开设公共法语课程,培训医生、护士、教师和管理人员。和教育支持人员已经工作了 25 年。
1991年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被接纳为法语国家大学联盟(AUF)成员,成为当时该国际组织中唯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机构。
1997年,中法两国签署的政府层面协议中就包含“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办医学法语班”的条款。由此,中法临床医学法语班合作项目正式纳入中法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双方签署的《卫生合作协议》包括支持临床医学法语班的计划。此后,里昂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巴黎笛卡尔大学等10多所法国大学与学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定期派遣基础和临床专业和学生学生根据需求。法语专业教授授课,学生交流项目也开展。 1998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开始向全国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法语课程学生,每年招收30名学生。
法国医学人文影响
医学生在法国留学35年,涌现出700多名医生。他们绝大多数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成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然而,除了技术带来的好处,更多的医学人文素养已经悄然注入这些医生的血液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与普通医生相比,这群留法医生有些不同。他们习惯每天喝一杯咖啡。他们看病时习惯于与患者仔细沟通。他们在科学研究上特别严谨。课间休息时,大家观看法国电影、谈论法国文学、品尝法国红酒、欣赏书画展览。
在王振义看来,法国人之所以在医学上取得如此多的尖端成就,与其非凡的艺术、音乐、哲学传统密不可分。 “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不可估量的教学理念、疾病分析和医学思维。”
谈起法国的医学哲学,法国医生启发了郑敏华很多思考。在他研究乳房整形手术时,法国医生实际上花了很多时间与患者交谈,了解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以及个人对形体美的要求,然后再制定计划。整形手术选择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外观,并让患者在出院后更顺利地恢复生活。同时,只有法国外科医生率先在不同位置设计切口,以满足患者穿着不同类型泳衣的需求。 “这不仅是一种医术,更是一种艺术和人文的考量。”郑敏华对此深受感动。
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张文慧老师是法语三班的毕业生。回顾回国历程,张文慧坦言,法国留学的经历对她现在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在进入法国实验室之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只有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后期实验室的具体科研工作。 “虽然这个很基础,但是对于现在的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来说非常重要,它教会了我们在实验室要注意什么,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保护自己。”
此外,张文辉提到,法国很多实验都使用动物,必须经过繁琐的申请过程。首先,需要提交一份很长的报告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甚至详细到“在动物身上做了什么实验?用了什么药物?怎么做?”麻醉了?动物会受苦吗?有多痛?” “整个培训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感觉法国人的工作效率没有中国人高,但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研工作做得完美,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也真实体现了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纵观世界医学院校,在快速推进的浪潮中确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王振义看来,美国医疗重机械、依赖检查,而法国医学则强调实践和人文。对于医生来说,法国医学界有一套很好的疾病分析思路值得学习。 “因此,法国不仅是医疗技术领先的国家,而且还可以为医学生提供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环境。”
“硕士第一、学士学位第二”的新学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校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短期和长期海外培训项目。对于以国际教育为目标的法语班学生来说,将会有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他们可以长期到海外著名医学院或临床医院学习、实习,接受世界一流学者的指导,接触医学。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胡逸群有一组数据让他颇为自豪:在交大医学院,50%的学生可以获得海外留学机会,远高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医学院;学校每年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支持学生海外学习,每位留学生平均可获得1万元左右的资助;学院将对学习成绩优秀但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出国留学补贴。
针对医学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交大医学院也不断对法语班的留学项目进行调整。最初,法国班学生完成预习并通过考试后,每个班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获得了前往法国医学院和临床医院学习一年的机会。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生除了临床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尤其是转化医学概念的兴起,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法语班增设了Master 1项目,为学生提供又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
Master 1是指获得法国硕士学位所需的第一阶段学习。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成为未来的综合医学人才做好准备。学生在国内完成硕士1课程后,可以申请到法国或法语区的大学继续硕士2阶段的学习,接受法国导师的指导,最终获得法国硕士学位。
杨毅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完成Master 1后,他申请到法国巴黎一所精英学校、巴黎第五大学和巴黎理工大学合作的实验室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与工科交叉的学科是未来医疗技术发展必须依赖的基础学科。
就在上个月,杨毅再次飞赴法国,开始为期一年的法国驻留。在他的人生规划中,他将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前沿领域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完成一年的住院医师实习后,他将回到中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除了法语班的学生外,2010年秋季,交通大学医学院还向所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放了该项目的申请,学生自愿报名。经过法语语言学习和考核,并通过法语B1水平测试,这些学生在外籍教授的亲自指导和基础医学院教师的科研训练下,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法国医学教育“Master 1”。夏天。 “部分学习包括医学知识学习和实验室研究训练。但只有通过法国机构的阶段论文答辩和选拔后,学生才有资格申请继续在法国等欧洲大学学习“Master 2”课程和比利时。
2010年进入交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赵阳,现已获得比利时生物医学硕士学位。去年9月,她作为首届中法大师班成员赴比利时。另外八名学生也顺利获得了巴黎第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第二大学以及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实验室资格。去这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经过一年的学习,9名学生通过了相关课程考核,完成了论文答辩,于今年10月刚刚回到母校。目前,赵阳正在仁济临床医学院继续与2011级同学一起完成为期五年的临床医学学习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将于明年7月获得医学本科学位。
胡逸群坦言,建立法语医学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目的,更是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医学与人文的联系。因此,学校将继续大力推广。
在法语医学教育发展35周年之际,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表示:“我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立足历史,着眼未来。因此法语外教一对一培训,它的昨天和今天的文化学校的明天,决定了这所百年学府,学校始终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作为重要战略和方针,并把与法国的合作作为重点,因为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梦想我们的学生也一样优秀作为先进国家医学院的学生,一定会有一群比他们更优秀的医学生……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如此亲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同事和朋友,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百多年的历史关系,推动了三十五年的交流与进步。因为有共同的期望、共同的事业,未来的路即使漫长、坎坷,也绝不会孤单,也会更加宽广。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